一是重构保护体系。开展全域普查与数字建档,系统梳理10大类150余项非遗资源,构建分类科学、结构清晰的保护名录。同步建成代表性传承人人才库,实施分级动态管理,成功申报省、市、县级非遗项目147项,认定传承人143人。二是推动融合传承。投入150余万元,建成非遗传习所及非遗体验室22处,常态化开展技艺培训和展演活动,有效扩大非遗的大众参与度。推进非遗进校园,借助“四个100”文化导师下乡活动等契机,将竹木雕刻、刺绣等多个项目纳入职业教育,为活态传承培育新生力量。三是活化传播方式。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传播矩阵,利用政务新媒体平台持续推送非遗内容,并结合展演、展销等线下活动形式,每年开展“非遗三进”(学校、社区、景区)超30场。打造“非遗+节庆”品牌,举办非遗市集、专题展演10余场,显著提升非遗能见度和影响力。四是促进价值转化。探索“非遗+产业”模式,通过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,推动竹雕、根雕等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。创新设立非遗工坊,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,并组织参加中国(深圳)文博会等国家级展会,推动产品“走出去”,有效促进农民增收、就业扩大和产业升级。
宜丰县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径
附件:
关联稿件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- 上一篇:
- 下一篇: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