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重点领域信息公开>社会公益事业>国家重大健康行动

【医说就懂】核医学:帕金森病诊疗的“精准导航”

访问量:

关联稿件:

帕金森病(Parkinson’s disease, PD)是一种以运动迟缓、震颤和肌肉僵直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全球患者超千万。传统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和神经科查体。近年来,核医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,如18F-FDG PET、多巴胺转运体显像(11C-CFT PET)、多巴胺代谢显像(18F-DOPA PET)及心脏交感神经显像(123I-MIBG SPECT),为帕金森病的诊疗装上了“精准导航系统”——从早期发现、鉴别诊断到疗效评估,每一步都指向更明确的临床决策。

“透视”帕金森病的核医学检查有哪些?

18F-FDG PET:捕捉大脑代谢的“异常信号”

大脑葡萄糖代谢的细微变化,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重要标志。18F-FDG PET通过追踪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,可清晰显示患者特有的脑功能异常。例如:有研究提示,PD患者的纹状体,丘脑,运动皮层,小脑代谢可能增高,双侧顶枕叶皮层可能减低;额叶、颞叶代谢异常,与认知障碍和情绪波动相关。FDG代谢模式的改变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有可能被检测到,为早期干预提供可能。

11C-CFT PET:锁定多巴胺系统的“隐形杀手”

多巴胺转运体(DAT)是维持神经信号传递的关键蛋白,其数量减少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特征。11C-CFT PET显像能特异性标记DAT,直观显示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的损伤程度。在震颤出现前即可发现单侧纹状体摄取量下降;CFT分布,可以通过PET半定量参数,提示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的进展阶段;药物治疗后纹状体摄取改善者,运动功能恢复更显著,因此可以直观显示疗效。

18F-DOPA PET:追踪多巴胺合成

多巴胺合成能力直接反映神经元存活状态。18F-DOPA PET通过标记多巴胺前体物质,可动态评估黑质-纹状体通路的功能。例如,可以用于与原发性震颤等疾病明确区分;评估移植疗效,干细胞治疗后,纹状体摄取量增加15%-20%提示细胞存活; 摄取下降速度可以反映药物治疗后疾病进展情况。

123I-MIBG SPECT:心脏交感神经的“预警哨兵”

帕金森病患者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,而心脏交感神经退化是其特异性表现。123I-MIBG SPECT通过检测心肌对示踪剂的摄取,可用于鉴别路易体痴呆(DLB)及预测非运动症状。DLB患者心肌摄取显著降低,而阿尔茨海默病正常。当123I-MIBG 摄取量越低时,有可能便秘、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越高。

精准鉴别-从“迷雾”中锁定真凶

PD的鉴别诊断是神经病学领域的重要挑战,其症状与多种帕金森综合征(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、多系统萎缩)及特发性震颤等疾病存在显著重叠。核医学技术通过揭示疾病特异性的代谢与分子特征,为精准鉴别提供了客观的生物学依据。

18F-FDG PET的鉴别效能

18F-FDG PET通过评估脑葡萄糖代谢分布,可有效区分PD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。PD特征性代谢网络:双侧壳核、双侧丘脑、双侧小脑、双侧运动皮层代谢增高,双侧顶枕叶代谢减低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(PSP)常表现为,脑干(中脑、脑桥)、额叶中线代谢显著降低,双侧尾状核代谢可能减低,而双侧运动皮层、顶叶、丘脑代谢可能增高。多系统萎缩(MSA)表现为,壳核代谢减退伴小脑低代谢,双侧额叶、双侧顶叶上部、双侧丘脑代谢可能增高。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(iNPH):皮质下U型带高代谢与脑室周围白质代谢异常,与PD的基底节低代谢模式不同。

多巴胺系统功能显像:分子靶向技术的核心作用

多巴胺转运体(DAT)显像(如11C-CFT PET)及多巴胺D2受体显像(如11C-雷氯必利PET)可定量评估黑质-纹状体通路损伤程度,为鉴别提供直接证据。PD患者纹状体DAT摄取量对称性或不对称性下降(通常较健侧降低≥30%),而特发性震颤患者DAT显像正常,可用于鉴别PD与特发性震颤。另外,在PD与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鉴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:PSP与MSA常表现为DAT显像显示纹状体摄取广泛对称性减少,而PD多表现为单侧或不对称性损伤;路易体痴呆(DLB)患者DAT显像示黑质摄取保留,而PD患者缺失,结合18F-FDG PET顶枕叶代谢差异可进一步鉴别。

自主神经功能评估:123I-MIBG SPECT的补充价值

心脏交感神经显像(123I-MIBG SPECT)通过检测心肌摄取率,可特异性区分PD与某些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;PD与DLB存在心肌摄取降低,但DLB降低更显著;PD与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:后者心肌摄取正常,而PD患者摄取率下降≥20%。

综合诊断策略与临床意义

联合多模态核医学检查,即:18F-FDG PET识别代谢模式,DAT显像确认多巴胺能损伤,辅以123I-MIBG SPECT评估自主神经功能,可显著提升鉴别诊断能力。

治疗评估-从“经验用药”到“精准调控”

脑深部电刺激(DBS)手术的成功高度依赖靶点定位,术前18F-FDG PET可精确定位丘脑底核代谢异常区域,指导电极植入,PET引导下的DBS手术有效率提升;干细胞移植目前仍然存在细胞存活率低(<30%长期存活)、移植物功能整合不足(如突触形成障碍)等疑难问题,临床试验成功率仅20-30%,18F-DOPA PET能动态追踪移植细胞分化情况,干细胞治疗的“可视化监控”,移植后纹状体摄取增加提示多巴胺合成功能恢复,移植6个月后摄取量提升40%;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可能引发异动症,而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可提前预警:黑质示踪剂摄取异常升高者,需及时减少剂量。

综合以上,核医学技术通过揭示代谢、分子及功能层面的特异性改变,为帕金森病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工具。未来,随着新型示踪剂(如α-突触核蛋白探针)的临床应用及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的发展,核医学在精准神经病学中的角色将更加关键,有望实现疾病的超早期鉴别与个体化治疗指导。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返回顶部关闭本页